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阿拉斯加会晤”在各方焦虑和众多猜测中如约而至。美俄以“三对三”阵容深谈了近3个小时股票投资配资,“双普”随后在共同记者会上公开约定“莫斯科再见”。随后,普京前往阿拉斯加州的苏联飞行员墓献花后赶往机场乘专机回国。尽管“双普会”看起来气氛总体不错,双方在公开场合都表现了积极的一面,目前透露出的会谈结果却“很抽象”,俄乌冲突的未来走向和俄美关系的未来趋向仍然扑朔迷离。
对于此次会晤,美、俄、乌、欧等方的最大公约数是“停火”,最大分歧点是“以什么方式停火”,最核心焦点是“领土”,最深层次焦虑是“战后国际体系的权威性”。如果把“双普会”会晤地点安克雷奇比作“戏台”,那么台上演员飙戏与台下观众吃瓜的同频、秀场内唇枪舌战和战场上真枪实弹的共振,准确折射出百年变局中“大争之世”的世态炎凉,透过一出出“戏中戏”和“戏外戏”,各方也看到了各怀心事又彼此相关的众生相,可以归结为“六无”。
特朗普的无常
此次“双普会”由原计划的“一对一会谈临时改成“三对三”阵容,原定的工作午餐也被取消,这或许是因为一直被怀疑“通俄”的特朗普怕再次被外界猜疑“搞幕后外交”并沦为“历史罪人”,又或许还是有其他原因,目前人们还不得而知。
其实,特朗普对此次“双普会”的言行无常,流露于多个细节之中。从出其不意地决定紧急相见到出人意料地选在美国境内会晤,从突如其来的亲自接机到突然出现的美军战略轰炸机编队临空致敬,从停机坪上的同走红毯到接机时同框留影,从离去时同车共行到会谈前同缄其口,从这些看似“无常”但又凸显“超常”的举动中可见,特朗普对“双普会”可谓煞费苦心,对普京释放出了“最大的诚意”、营造出了“最大的默契”,对促成俄乌停火表现出了“最大的耐心”。
然而,就在会晤前,美方对会谈结果的预期也是喜忧参半,特朗普本人对“双普会”的定位,起先从“决心停止杀戮”下调至“试探性会谈”,后来改口说是“倾听练习”,再后来又变成“估计与普京会晤失败的风险为25%”。对于一向好大喜功且精明交易的特朗普而言,高叫价、再加价、狠杀价、强压价、抄底价是其一贯行事风格,而这次从最初的信心满满到随后的主动降调,充分表明特朗普本人事前对会谈结果也不托底。
果然会晤后,特朗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虽对会晤打出了10分的满分成绩,但他也承认,双方尚未就“最重要”的议题达成协议,后续仍有“非常好的机会”。
普京的无畏
此次阿拉斯加之行,对普京而言是“赴‘故’地、见故人”,或多或少有些“以身入局”的味道。在俄罗斯的一块“历史领土”上,尝试决定另一块“历史领土”的命运,这是历史的讽刺还是历史的宿命,很是耐人寻味。尽管阿拉斯加早已“物是人非”,但从一定意义讲“只要成行,就是成功”,因为普京只要踏上美国领土,就在形式上“成功突围”,借机突破美欧对俄的“窒息式封锁”。
与特朗普此次“眼里只有乌克兰问题、最关心俄乌停火给自己增光添彩”不同,普京更想把乌克兰问题当成“引子”,借这次难得的面对面会谈,与特朗普更多聊一些俄美务实合作和全球性问题,顺势推动俄美关系正常化,并带动俄外交“破局”,盘活俄外部环境。
为了进一步拉住、稳住特朗普,普京在机场时亲切地对特朗普问候道“您好,亲爱的邻居”,在会晤后的联合记者会上又再次强调,“如果过去四年,美国的总统是特朗普,俄乌冲突就不会发生”。普京这番投其所好式的“假设”毫无意义,但对特朗普“很有意义”,也让特朗普极为“受用”,现场就获得了特朗普的积极回应。无疑,普京未来还会进一步用足、用活“特朗普之窗”,追求俄罗斯利益最大化。
泽连斯基的无助
对于这场事关乌克兰命运和本人进退的会晤,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坚定,既严词拒绝“割地求和”,又担心俄借此获得“战略喘息”。
美俄总统会晤消息刚一公布,泽连斯基就密集同十多位外国领导人通话,不厌其烦地强调,乌克兰需要“明确的安全保障”,反对“用乌克兰领土交换和平”,坚称乌方不会从顿巴斯地区撤军。
8月15日,泽连斯基又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称,俄美元首的此次会晤必须为乌克兰、美国、俄罗斯三方领导人实质性对话创造可能,并确立通向公正和平的清晰路径。他重申,乌克兰在领土等核心问题上立场坚定,任何涉及乌克兰的决策,乌克兰都必须参与其中,和平应建立在保障乌克兰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基础之上。同时,泽连斯基也强调,现在是结束冲突的时候了,俄罗斯必须采取适当措施。
尽管泽连斯基对外表态口气很硬,他此时此刻还是底气不足。就在各方紧锣密鼓应对“双普会”之际,俄乌两军在战场上也加紧了对攻。乌克兰武装部队于8月15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宣布,乌军当天凌晨对俄多个重要目标展开了火力打击并成功袭击了位于俄罗斯萨马拉州的塞兹兰炼油厂。与此同时,俄军也动用弹道导弹和自杀式无人机打击乌军目标,地面战场则加大对乌东部顿涅茨克州的攻势,尤其是在红军城及其周边,在胶着的战事中占据优势。很明显,俄正在为未来可能的“化交火线为停火线”争取更大的战略主动。
欧洲人的无奈
俄乌冲突让欧洲深陷其中且深受其害,三年多来欧洲国家为俄乌冲突殚精竭虑甚至倾己所有,但欧洲国家领导人在这次“双普会”戏台上,连上台“跑龙套”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尴尬地坐在台下,看着普京如何拉着特朗普上演新版“越顶外交”并巧妙离间“大西洋同盟”。
对于这场与欧洲密切相关、却又让欧洲靠边旁观的美俄会晤,欧洲媒体自嘲道“欧洲既怕慕尼黑,又惧雅尔塔”。为避免被彻底边缘化,心急如焚的欧洲人抓住“双普会”前的短短几天时间,紧锣密鼓地组织了欧盟外长、欧美和欧美乌领导人线上会晤,小心地想为特朗普与普京打交道“划红线”“固底板”,苦口婆心地劝说特朗普不要放弃原则立场、不要抛弃乌克兰。经过“最后一搏”式的苦苦规劝,美欧终于就与俄方谈判原则达成“五项共识”,特朗普答应让“两个弗拉基米尔(普京与泽连斯基)去谈领土问题”,并表示愿在特定条件下为乌提供安全保障。
尽管如此,欧洲人还是担心特朗普招架不住“普京攻势”,在会谈时落入“俄罗斯陷阱”“莫斯科骗局”“普京圈套”,撇下欧洲独自应对乌克兰危机的残局,在欧洲安全框架的残垣断壁里独自凌乱。特朗普在与普京的联合记者会上称,他会给北约和欧洲领导人打电话通报情况,估计欧洲领导人正对这次越洋电话翘首企盼。
记者们的无解
为了向世人真实全面呈现“双普会”,各路记者涌入阿拉斯加,但与美官方对会晤精心安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记者们安置的“不走心”。俄《生意人报》记者对安克雷奇的印象概括为几个关键词:老掉牙的飞机巴士、如同莫斯科郊区般的白桦林、漫长的下飞机等待、繁琐的边境官盘问、简陋的体育馆床位、帘子隔开的行军床,并把报道标题干脆定为“热情迎接与冷水淋浴”。
与这位俄罗斯记者对“人间烟火味”的关注不同,更多美国记者的关注点则充满火药味。在“双普会”开始前的媒体拍照环节,美国记者现场对普京抛出连珠炮式的问题:“你会同意停火吗?”“你会承诺不再杀害更多平民吗?”“为什么特朗普总统要相信你的话?”……面对这些“不怀好意”的提问,普京脸上虽略显不耐烦但依然保持微笑,还幽默地做出鬼脸和“听不清”的手势回应。现场工作人员只能不厌其烦地喊话“感谢媒体记者”,并将记者请出现场。
和平的无价
在特朗普与普京会晤会场和共同记者会的背景板上都写着“追求和平”的字样。
俄乌冲突已持续三年半了,世人希望这次“双普会”不单是“外交秀”,而且能真正开启“和平进程”。其实,战争的目的绝不是简单地赢得战争,而是赢得和平。赢得战争的核心,是赢得一个比开战前更好的和平。遗憾的是,和平已经成为百年变局中“大争之世”里的奢侈品。
人们发现,特朗普此次重返白宫后对“诺贝尔和平奖”情有独钟,但商人出身的他似乎更喜欢“以土地换和平”或者“以实力求和平”,而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世界和平的基础是各国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平等相待,是安危与共、休戚与共、同球共济、团结协作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是大国博弈或大国交易。美国大国零和博弈的“心魔”不去,世界难得太平。
“双普会”的子弹还在飞,俄乌冲突向何处去的悬念还悬在半空中,特朗普与普京的会晤是达成了“某种结果”,还是“无果而终”,还有待于双方披露和历史验证,但世人对和平的期待却与日俱增且时不我待。(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发展研究所所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股票投资配资
万生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